智匯幼教
若離婚已是注定的結局,如何在離婚後還能跟孩子有好的親子關係?

若離婚已是注定的結局,如何在離婚後還能跟孩子有好的親子關係?

Dec 05. 2022

離婚後,我們該如何能讓孩子健全的長大?

 

  沒有人願意婚姻以失敗告終,當關係的喪鐘敲響之時,孩子成為多數伴侶間最後的防線。更偏激者,有些會利用孩子來要脅對方不得行使離婚的權利,以愛為名行關係綁架之實,然而,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感知能力是十分敏銳的,一段充滿冷暴力與無法穩定輸出愛的家庭,對幼兒來說,已經替孩子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而這種傷害往往不見得比離婚帶來的傷害小,甚至有時往往更大。

 

請見上一篇:離婚,你不可不知道帶給孩子的三大影響。

 

在進一步探討,離婚的父母,如何讓孩子健全的長大之前,我們想先帶讀者逆向思考,為什麼往往破碎家庭的孩子,比較難健康快樂的長大?

 

主因來自於這段關係中有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愛恨情仇、太多的付出、犧牲、委曲求全,自以為是的愛,當兩個人走道關係破裂這一步。

 

依然沒有辦法放下在當中的情緒,甚至有時候為出於彌補心態(無法陪伴孩子身邊的遺憾)、有時候為了確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會用一種病態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可能是過度的寵溺、可能是更高的標準、可能是對曾經伴侶的攻擊、也可能是不斷地要求孩子在兩人之間做出決定…,結果,大人的心過不去,也影響了孩子得在一個更扭曲的環境下成長。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離婚後,還能維持孩子對家的感覺,減少因為大人關係破碎對他帶來的傷害呢?

 

一、離婚後,我們還能合作當父母嗎?

 

  為了孩子,你們必須努力合作當父母,你們不在像過往一樣是親密伴侶,現在更像是商業夥伴,過去的不滿與怨恨,需先將孩子擺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這並非每一對父母都可以做到,需要有深刻理解並且成熟的人格。

 

離婚後,請將自己從被害者的身分抽離出來,用一個第三方的視角去看你與孩子,他跟你一樣都是受傷的、甚至是不知所措、無助,渴望有人跟他解釋這一切的。

 

離婚後,我可以更看到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渴望、孩子的為難,而不把自己的情緒、憤怒、需要牽連到孩子身上,那麼即便是在離婚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不會不斷面臨對父母忠誠的兩難(因為父母是合作夥伴,共同經營一間名為孩子的公司),而是能同時享有父母的疼愛與關心。

 

有些人認為上述的做法太冷血,離婚後把對方當成商業夥伴,把孩子當成公司共同經營,共同目標只是思考怎麼讓孩子更好。

 

如果你有看過許多實際離婚的案例,便會明白,明確的切割界線,認清彼此的目標,對三者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以愛為名,對孩子行精神暴力之實。

 

 

二、該怎麼讓孩子知道我們離婚完全不是他的責任?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大腦處理情緒的區塊也不完全,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在臨床上,常見孩子會將父母的離異歸咎於自己,認為自己要是再多做點甚麼,少犯一點就,或許不會釀造成今天這樣的結局。

 

孩子面對父母離異,要有健康的態度,通常都是父母開始放下對彼此的怨懟,真正能夠好好跟孩子解釋為什麼分開。

 

「小美,媽媽跟爸爸因為很多關係,所以沒有辦法繼續再一起了,媽媽也很遺憾,但這完全不是小美的錯,是我跟爸爸的問題,即使我跟爸爸分開了,我跟爸爸對妳的愛還是沒有改變。」

 

孩子或許往後無法擁有與父母同住的滿足,但至少孩子有權愛爸爸也愛媽媽,並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雙方的關愛,不必擔心是否會害爸媽吵架,或者背負著背叛父母一方的罪惡感。
 

「小華,以為爸爸媽媽沒辦法跟妳住一起了,但你一樣可以愛爸爸跟愛媽媽,就像爸爸媽媽會一直愛你一樣,我跟爸爸分開不是你的錯,你也不用覺得比較愛媽媽就是對爸爸不公平,或是比較愛爸爸就是對媽媽不公平,愛就是愛,愛裡沒有算計跟比較。」

 

沒有同住的一方,建議每個月維持見面2~4次,見面時間不一定要長,但當孩子感到失落或沮喪,提及在學校見到別人擁有完整的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重複讓孩子知道,爸媽離婚,不是孩子的錯。

 

並且雙方認清彼此永遠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事務上仍能保持對話或合作,盡量在管教態度上是一致的。

 

請同住的一方讓孩子"持續"與不同住的另一方保持聯繫,尤其是持續穩定的接觸,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失去任一方,也不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然而,探視的那一方也不要過度以物質補償孩子,以免孩子誤以為「愛」就是給我禮物、給我錢,造成孩子價值觀上的偏差。

 

三、別把孩子當成報復的工具

 

  離婚,對一段關係是最狠的懲罰。然而,許多離婚的家長雙方,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因為自己受害,所以想要拉孩子跟自己同一陣線。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應該在大腦控制能力還沒那麼完全的時候去承擔,消化這些情緒,當你想拉攏孩子與你同一陣線的時候,請你反思,這真的是愛嗎?還是只是不甘心?悔恨?覺得自己付出換來一場空,所以就猶如溺水的人要抓緊浮木一般,看到甚麼都想掌握住?

 

不要逼迫孩子選邊站,對孩子來說,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怎麼選?

更不要讓孩子當成小間諜,或是傳聲筒,大人有甚麼事情,大人自己解決,不要試探性地去問:「爸爸對你好不好?」「爸爸帶你出去有沒有跟別的阿姨?阿姨對你好嗎?」

 

大人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其實孩子心思很細膩,這問題背後的涵義,他多多少少也能感覺的到,提了,怕媽媽不開心、憤怒,失望。

又感覺像背叛了爸爸,但又不忍說謊騙媽媽,何苦讓兩個大人的戰爭,卻要將孩子脫入這無盡的泥沼當中?

 

同住的一方,務必謹記你們是商業合作夥伴關係,當孩子與不同住的一方出去過度快樂的親子時光,而回來就要接受你的拷問。

若是不同住的另一方,過度追問探訪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與你越來越遠,並且越來越有壓力。

 

有一天,當你發現照顧孩子日常起居的都是你,你自認為付出最多的也是你,然而孩子卻比較喜歡不同住的那一方。

當你感嘆孩子不懂事,命運對你不公平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是你自己把自己變成受害者。

 

最後一點,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對方或是對方親友的壞話。

對方眾有萬般的不是,也不要多嘴。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自然會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在長年負面情緒的壓力與感受之下,還能健康成長不扭曲的。

千萬不要忽視語言的力量,況且,就算你說了,孩子未必也就信了,更有可能孩子無心中說出讓對方知道,加深三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更讓孩子變得察言觀色,謹言慎行,因為他不知道甚麼話該說,甚麼話不該說。

 

活成這樣,童年生活在哪裡?

 

出生,從來不是孩子自願選擇的事,若你們離婚,希望你們能當個成熟的大人,把情緒留在兩人之間,留給孩子的,只要留愛就好了,其他都是多餘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