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孩子上小學後,該讓他自己上學嗎?
Mar 06. 2025
學童獨自上學,安全嗎?
19所學校檢核不及格,凸顯台灣通學環境隱憂
國土署自113年起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計畫投入近48億元經費。
預計改善全台320所學校的通學環境。
截至目前,已有209所學校完工,累計支出約22億元。
但根據靖娟基金會的檢核結果,仍有許多學校的步行環境不及格。
此次評估標準包含三大檢核項目:
✅ 看得到 —— 是否在正確時機、適當位置提供必要的道路資訊?
✅ 來得及 —— 是否讓行人能夠在安全前提下做出正確判斷?
✅ 用得安心 —— 步行環境是否設計友善、保障學童安全?
評分採用60分為及格標準,最高分104分,最低為0分。
然而,檢核結果顯示,19所受檢學校無一達標,平均僅33.79分。
孩子的上學路充滿危機,我們的改善計畫為何未能奏效?
▋學童上學的危險關卡:缺乏人行道、行穿線視線受阻
•人行道不足,學童被迫與車爭道,多數校園周邊缺乏完整人行道,部分道路甚至完全沒有步行空間,導致孩童只能與車輛共用車道,增加事故風險。
•行人穿越道視線受阻,許多學校的行穿線標誌設置不當。視線容易受停放車輛或設施遮擋,降低行人與駕駛的能見度,增加穿越道路的危險性。
•車道過寬,行人難以穿越部分學區,周邊道路過於寬敞,但未設置適當的行人庇護島或減速設施,使學童過馬路時需長時間暴露於車流中,增加事故風險。
•行穿線標誌缺乏,駕駛無法提早應變,學童上學行經的道路,若無適當的標誌提醒駕駛減速或讓行,容易導致車輛未能及時反應,增加行人受傷的風險。
我們原以為這種狀況僅存在於交通環境較為落後的地區。
深入調查後卻發現,即使是資源相對充足的台北市,仍有許多校園步行環境不符合安全標準。
「若連首都都無法保障學童的通行安全,其他城市的情況恐怕更令人擔憂。」 ——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 理事 羅宜
▋地方交通問題:缺乏規劃,通學環境改善進度緩慢
在桃園,許多學校周邊僅有零星步道,難以形成連貫的安全通學路線。
例如中壢延平路,因部分店家反對改善工程,導致超過五所學校的學童長期面臨步道中斷的問題。
「學童步道的設置,不應受私人反對影響進度。若預算或施工受限,可先採取臨時防護措施,如設置欄杆確保學生通行安全。」 —— 桃園人本交通推動協會 理事 潘紫瑄
台南的學童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
許多校區不僅步道狹窄,還需閃避電箱、電線桿等障礙物,甚至與汽機車爭道,讓學童上學路上的安全蒙上一層灰。
「政府應盡可能提供孩子一條安全的上學路,不能讓學童每天都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通學。」 —— 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 理事長 余志祥
▋改善學童上學環境,三個建議
? 步行空間不中斷 —— 確保學校周圍與通學路徑步道的連續性,讓學童能安全步行。
? 加強照明與能見度 —— 提升行穿線及通學區照明,確保學童在夜間或清晨行走時不受能見度限制。
? 納入專業意見 —— 在規劃通學環境改善政策時,應聽取交通安全專業團體的意見,避免工程設計上的盲點,確保所有學童都能安全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