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開發課程VS兒童學齡前音樂引導之教育
這幾年,坊間吹起一股音樂育兒風,不斷鼓吹右腦開發對孩子有多麼的重要,過往填鴨式教育只會開發左腦,甚至有人拿出莫札特、愛因斯坦等等做樣本。
號稱右腦菁英開發、天才兒童訓練專班,收費往往動輒上萬元,號稱八歲以前不論發展多麼遲緩、都能在上課後改善,難道、真的有那麼神奇?
難道、只專注開發右腦是正確的嗎?
那些教育班及教材,真的有如從業者所說的那麼傳神嗎?
在開始探討這些議題之前,我們想先做一些基礎資料簡介。
成年人平均腦重量約1400g,初生嬰兒腦重僅僅只有380g,但到9個月時已達660g,3歲時就到了1200g。
從數據上來看,0-3歲是大腦飛速成長並初步成形的重要階段,各位父母要提升孩子的淺能、讓孩子在專注力及學習能力上更穩定,重點不是花多少錢,用適當的科學方法才是最關鍵的。
根據閱讀海量的資料及論文、孩子的智商及天生性格很大來自於父母的影響、如父母的積極性,懷胎時母親的感受(許多數據佐證如母親懷孕時常有負面情緒、孩子出生後有問題的比率較大、情緒控管能力也較差)。
所以、某部分來說,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一部分了。
就像俗話說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前期就算開局不好,後天依然也可以在調整回來。
不過,如果機體滿分是90分,就算各位父母把孩子送去坊間那些天才教育機構、逆轉人生等等,假設他們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這麼有效果,極限以只能趨近於90分。
而無法超越,因為天花板是無法被打破的。
目前所有的開發教育,都只能激發孩子的淺能,而無法突破孩子本身的機體上限,所有號稱可以的,都是謊言。
而在後天改善內,最有效果且富有CP值的,就是音樂育兒法,這也是為什麼這兩三年台灣忽然冒出許多相關從業人士的原因。
讓我娓娓道來為什麼音樂育兒法是目前開發孩子極限的最高CP值且最有效果的方式。
人類右腦大多為感性直觀思維、掌控「音樂」、「美術」、「立體感覺」等等。
左腦則是抽象概括思維,掌控「說話」、「寫字」、「計算」、「分析」。
然而在孩子三歲以前,我們不可能用抽象思維的方式來與他們溝通,因此,才有了右腦開發孩子淺能一詞。
因為,右腦感性直觀思維,在孩子日常的視覺的刺激與聽覺中,更容易吸收,促進神經元發展。
然而,左腦並非完全置身事外,事實上,鍛鍊右腦的同時,左腦也同時被鍛鍊著,因為左右腦中間有個「胼胝體」,兩邊訊息可以快速交換。
因此,實際上只要對右腦進行訓練與互動,左右腦同時都會被啟動,這是一般坊間對大腦開發的謬誤,以為大腦開發要針對右腦,其實只是因為右腦開發較符合寶寶的吸收模式,然後透過資訊互通,左右腦都會被開發。
接下來我們看另一個數據,無論男孩或女孩的大腦發展(學習能力與專注力),有百分之五十是在出生到4歲之間完成,另外百分之三十是在4—8歲之間, 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是在8—17歲之間。
由此可知,八歲以前掌握了孩子往後70%的影響,既然知道孩子八歲前大多的吸收模式,以右腦較為容易。
但右腦又有音樂、美術,立體感覺三個項目。
如何在不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前提下,又能夠盡可能地去與孩子的神經元互動,達到大腦開發的效果呢?
在螢幕前的妳,猜到了嗎?
美術與立體感覺項目都需要特別去做,需要花時間與材料,而六歲前的孩子專注力大多不夠集中,一天能在這訓練上專注四五個小時簡直是奇蹟,然而,音樂卻可以不斷地撥放,甚至在當作背景音樂,24小時從不間斷,只要調整到適當的頻率,及音樂本身經過設計,就能將副作用壓到趨近於零。
真正的幼童淺能開發,不應該是強迫孩子去做某些事情,去上某些特殊的課,而是讓孩子在自然發展與遊戲中,默默地用音樂當作背景淺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如同一個小天使,永不離開他,伴隨著他成長。
結語:如上述所論述的,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社會節奏過大、父母大多壓力緊繃、容易將孩子的教育託付給幼兒園的老師或保母。
但其實,這種方式是消極的,因每位父母遇到的問題,老師與保母大多也會遇到,又怎麼可能積極的去培養每一位孩子呢?
錯過黃金時期,孩子的淺能會慢慢消失、兒童淺能是有遞減法則的,與其將孩子的希望交託在別人手上,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根據上述所分析,筆者認為音樂育兒法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下,是明確有效且具有極高CP值的。
除了更能夠符合父母時間上彈性的運用,且不會太過具有強迫性,抑制孩子原先可能發展的方向。
正常情況下,胎兒及嬰幼兒音頻不能高於4000~5000Hz,且音量不能過大,整個音量需比成人所聽小一些適當。
最後,我們要推薦由幼教界重量級人物,陳文德教授(曾任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所研發的左右腦開發古典音樂系列,通過台美日三地認證。
歷時20年所研發,共有十片CD,針對孩子十種情境使用,共有79首歌,及一本完整說明書,內容具有孩子大腦如何運作,及該音樂如何影響孩子的腦波狀況(內含有檢驗及聽音樂當下的腦波圖)。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願每個孩子都能發揮其淺能,並有個快樂的童年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