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幼教
當孩子情緒浪潮來襲,95%的父母處理方式都讓情況更糟|智匯幼教

當孩子情緒浪潮來襲,95%的父母處理方式都讓情況更糟|智匯幼教

Mar 30. 2020

  當孩子情緒浪潮來襲,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知道怎麼處理嗎?

 

  這段時間疫情肆虐,許多家庭面對無薪假、裁員,還需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子,三不五時還要排隊購買口罩,定期消毒家裡,孩子一點小感冒症狀父母便十分心慌。在這多重壓力下,要是孩子情緒不穩定,三不五時就「輝比爸」,當爸媽的真是心裡面的火山都要爆發...但外面又有許多說法,說打罵教育後續衍生的問題,不能對孩子發脾氣等等,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下面我們將一步一步探討成因及應對方式。

 

孩子情緒不穩、易怒成因總結

 

 

任何情緒及習慣都是由學習得來的,世代變遷,如今孩子被網路、電視、電影、電玩遊戲,音樂歌詞等負面內容所影響,讓許多孩子認為憤怒與暴力是解決問題與訴求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般來說,孩子會發脾氣大約是以下幾種情況
 

1.挫敗感或事與願違

當孩子三歲開始,大腦與身體發育漸入佳境,行動與言語上都會比之前更進步,因此有的孩子會對自己有更多的期許,或是對父母一句無心的承諾掛在心上,當達不到自己要求的事物或是認為父母失約時,發脾氣就成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取得的補償報酬。

 

2.父母本身情緒控管能力不差,並在孩子面前常表露出來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說一百句話,比不上父母實際做一件事情,如果夫妻總是一點小事就大吵大鬧,甚至哭或摔東西摔門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無形中傳遞「用這樣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權利或是看法是合理且正當的」這種意思給孩子,他們便會習慣在想反抗的時候拿出這套「憤怒劇場」。

 

3.長期被忽視或缺乏關愛

我們不難想像,現今社會步調快速,父母雙方壓力都大,除非孩子有特別的狀況,不然許多父母都是等孩子有狀況才做出回應,甚至有時候父母還會認為孩子提的事情是「小事」,但當孩子慢慢發現只有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失控的時候,才能掌握父母的注意力同時,他們就會默默的掌握這種訣竅,當他們需要注意或是關愛時,便會將發脾氣或大哭視為一種籌碼來使用。

 

4.生理因素或是身體不舒服

吃太多甜食、睡眠不充足、長期滑手機遊戲,作息不正常都會導致孩子情緒控管能力更差,尤其現在手機遊戲為了抓住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將任務分成片段片段的,當孩子抽離那個世界,注意力便不夠專注。當一次要完成一份作業或是一份玩具,那份任務對他來說會太大太抽象,很容易造成挫折。

另外長期使用3C也容易使孩子在離開那個情境便缺乏回饋感(現實世界不如電玩設有那麼多明顯的回饋機制。)

而有的孩子表達能力不足或長期被忽略,身體不適時不會用正常方式表達,情緒會特別敏感,會用大哭或摔東西來表達對疼痛與不適的不滿。

事發當下先止血,避免情況惡化

 

在開始談論事發當下如何止血時,想先跟各位爸媽討論溝通一個論點。

每個孩子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

可能是渴望被注意、關愛、身體不適、挫折、不知道如何表達,才導致情緒的產生。

妳越打壓,某天反彈的力道就越大;妳越眼不見為淨,有天孩子就會做到讓妳無法忽視為止。

當事情發生的當下,謹記兩個原則,一是穩定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帶入情緒中,二是點出事情的狀況,確認孩子情緒背後的動機是否與妳想的一樣。

EX:「因為這個小熊糖果被哥哥吃掉了,所以你很生氣,對嗎?」

  「為什麼這麼生氣,是因為妳很認真準備,數學卻依然考不好嗎?」

 

不要用開放式的問題給孩子,因為孩子往往表達能力沒有優異到可以完整的講出完整狀況,盡可能在有限的限制下,去給孩子回答的空間,會有助於孩子疏導情緒,並且轉移注意力。

 

當確定問題後,再給予鼓勵或是建議,這時候就最不需要的就是批判及說教。

在孩子的情緒當下,爭論是非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先止血,幫助孩子疏導情緒,才能做下一步地處理及改善。

 

後續與孩子討論及改善

 

當下止血之後,可以等回到家,或隔一段時間,孩子較平靜之後,跟孩子談談。

 

首先,先給孩子明確的安全感。

例如:「媽媽知道下午妳很難過,如果妳現在回想還想哭的話,媽媽在這裡陪妳。」

   「下次你生氣的時候,你可以打棉被,把所有的不滿都發洩出來。」

   「你對媽媽吐口水,媽媽如果也對你吐口水你會開心嗎,我們一起討論個方式,下次你不喜歡媽媽說的話,我們說停,媽媽就聽你說好嗎?」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夠完整嗎?

 

當你給孩子簡答題,孩子大多答不太上來,我們需要的是把問題縮減到兩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一個,孩子通常能比較明確回答,即使孩子本身是比較反抗型的,這招也屢試不爽哦!

 

再來,平靜地告訴孩子如何表達,要讓孩子明白人都是有情緒的,但當情緒發生的當下,我們有很多處理的方式。

「當你下次很難過的時候,先深呼吸五次,然後把難過的地方說出來,會更有效果,你要不要試試看呢?」

「媽媽其實下午也很緊張,很想了解你想說甚麼,但你一直大吼,讓媽媽聽不清楚你再說甚麼...」

 

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情緒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並且不論他選擇哪種方式,我們依然陪伴在他身邊,依然愛他,依然等著他使用更好的表達方式。

 

千萬不要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許多暴力或毀滅性人格,都是過度壓抑所造成的,甚至成年後還容易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與腸胃道問題。

 

東方社會鼓勵人們壓抑自己,如男兒有淚不輕彈,打落牙齒混血吞等等,在某些情況上已經過時了,適時的將自己情緒疏導出來,更坦然的面對自己的軟弱,才能在往後的人生,真正的堅強

 

畢竟沒有哪個父母,能陪伴自己孩子一生,孩子最後,還是得自己走人生這條路,我們能給他的最大資產,就是情緒處理的能力了。

這裡是智匯幼教,那麼,我們下次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