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幼教
一個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創傷,要用餘生的感情來尋找自我修復的解答

一個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創傷,要用餘生的感情來尋找自我修復的解答

Jan 01. 2021

童年創傷如果沒被察覺,妳就還是當年那個小孩。

 

這些日子收到許多父母的私訊,關於家庭與夫妻感情生活,及與孩子相處之間的矛盾。

我們將這些問題統整分析後,發現大多問題的癥結來自於「沒有意識到自我有價值、不自信、過度情緒化,安全感低落等等...。」

 

然而,沒有自我、不自信,情緒化,安全感低一系列問題,並不是換個伴侶就能解決的。

我們得往內心的更深處走去。

 

童年時期是我們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很多心理營養,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滿足。

一但童年有創傷,就會在內心某個部份停止成長,當成年後親密關係一但遇到挫折,行為就會被內在小孩指揮,而在當下這段親密關係中痛苦掙扎,並且不斷輪迴著。

 

那麼,我們如何定義「創傷」?

 

遭受虐待是創傷、被過度保護甚至溺愛同樣是創傷→讓我們換個說法:「不足或過多都是傷害。

其實,大多數成年人負面情緒都來自於童年的舊傷復發,而不是當下的人、事,物給妳的傷害。

「他的言語行為給了妳的心一刀,觸發了妳內在自我的傷痕,於是妳的內在小孩與潛意識重複給了妳99刀。」

 

當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被另一半傷害的時候,請先想一想,"這個行為"、"這句話" ,讓我回想起甚麼場景,

是否似曾相似?之前對我做出"這個行為",說出"這句話"的是誰?為什麼?後續怎麼發展?

 

而非在當下糾結在對方的錯誤與給妳的傷害。

大多數父母因自身成長經歷與文化因素的不同,多多少少會在孩子童年心裡留下一道道的傷痕。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把自己從這些束縛中解放出來

 

是不是老是覺得自己總是吸引到這樣的男人/女人?仿佛自己總是與這類型的人結成親密伴侶,

明明覺得這樣很有問題,卻老是跳脫不出來,像老鼠迴圈一樣。

 

妳總是對父親十分反感,於是對自己說將來絕對不要與這樣的人共結連理,卻發現自己的伴侶總是

驚人的相似自己的父親,或是他的行為或言語讓妳聯想到自己的父親。

 

這並不是妳的錯,是妳的內在小孩與淺意識影響著妳,讓妳不斷重複著負面的情緒體驗,在痛苦的情感與相處中不斷重複。

 

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缺乏情感連結的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較為薄弱,因他們難以信任別人。他們經常表現出害怕,感受到恐懼,並充滿著不安全感,卻不知道恐懼從何而來。」

 

當我們無法正視內在的創傷,沒有辦法好好擁抱我們那個內在小孩(或稱之為自我),我們就無法把自己從枷鎖中解放出來,創傷無關乎年齡,許多社經地位很高的人士依然也有無法克服的創傷,導致在親密關係中不斷觸礁。

從內心覺察並且有意識地慢慢練習,把自己從情緒鎖鏈中解放出來。

 

許多市面上的書籍會這麼建議著「放下過去的一切,與父母和解」。

 

但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原因有二;往往能讓我們印象深刻,並在深深烙印在靈魂裡,塑造出我們行為的傷害,絕非皮肉傷,而是傷之入骨。並且傷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很多事情,並不是說原諒就能原諒的,逼迫自己去原諒無法原諒的事情,不會讓自己更好,只會更把自己往深淵裡推。

 

第二,當我們所希望的行為與我們所做的行為不同時,出現的是我們內在淺意識與我們實際想達成的東西的衝突面,再加上第一點的考量,我認為,在跟父母和解之前,應該先與自己和解。

 

試著找一個房間,不被打擾,放著輕音樂,閉上眼睛,想像著自己內心有一個內在小孩,他蜷縮在角落,孤單、無助,害怕,用盡全力想保護自己。

這時,換我們上去緊緊抱住他,告訴那個小孩:「謝謝你努力存活下來,因為有你,我才可以在這裡,謝謝你,我愛你。」

我們從出生至終老學習過許多知識、課程,卻鮮少有機會學到,怎麼好好愛。

分享一段在彭于晏主演的<破風>裡看到的一句話,「取是能力,捨是境界。」

當時看到這段話,我在電腦螢幕前久久不能自己。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夜深人靜時,我總思考著,或許,我的父母就像我一樣,沒有從原生家庭學到怎麼好好的去愛,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去愛。

念及於此,百感交集。

 

我們的社會這麼定義成功:「擁有財富、良好社會經濟地位、權力、名望、姣好的外貌與身材、好車,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然而,《情感依附》這本書的作者這麼定義成功:「擁有堅強、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價值觀,以及作為成年人的幸福感和職業滿足感。」

 

願我們,都能幸福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