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子關係發生衝突時,父母的處理方式,往往成為孩子往後遇到困境時的借鏡。
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培養「面對衝突」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若頻繁發生衝突,除了可能社會化的過程有遇到些挫折外,跟身邊重要他人(父母及老師)在孩子面臨衝突時的態度也很有關係,鍛鍊孩子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父母責無旁貸,父母能藉由每一次的衝突發生,將危機變為轉機,適時帶領孩子探索如何正確解決衝突,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在遇到衝突時,父母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
一、釐清當下事態緊急度
在發生衝突的當下,父母首要先釐清情況,搞清楚孩子正面臨「正常衝突」還是「被欺負」。
其實在幼兒階段,基本上不太存在「欺負」的情況,大多數都是正常的衝突。
幼兒之間發生衝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究其原因,不外乎幾個:孩子的語言表達和動作能力發展不同步;孩子不會,或不肯分享;孩子不會使用禮貌用語;孩子缺乏解決挫折問題的策略,只有少數孩子本身就有較強的攻擊行為。
例如孩子想要讓另一位小朋友加入自己的遊戲,但是又表達不清楚,可能就會拍下對方,或者是拉拉對方的衣服。
但是對方小朋友可能以為是在打他,就會不高興,甚至哭泣。發生這種事情,屬於孩子表達和動作能力不同步,將誤會講開就沒事了。
二、先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
釐清後,父母不必急著插手,而應該把時間留給孩子們,讓他們先自己去處理。
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鍛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有時候,孩子們會有他們自己很好的解決方法,也許兩個人抱一抱就又開心地玩在一起了。
家長插手的話,反而可能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複雜。
家長平時也可以在家和孩子進行一些情景演繹,讓孩子明白怎麼做是正確的。
三、扮演中立角色,別急著評判
如果孩子們能自己處理最好,如果孩子解決不了的話,也要鼓勵孩子尋找老師或者是父母的幫助。
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要注意第一時間絕對不武斷去下判斷,一定要保持中立。
正所謂衝突,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立場與理由,要解決衝突或減少衝突,就是要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太快作出仲裁,接下來就只剩情緒,父母先客觀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引導孩子檢視問題所在以及如何解決。
四、協助冷靜、認真傾聽
當孩子尋求幫助、父母介入後,先幫助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可以用溫柔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需要了解事情的發生過程,我們冷靜下來,你好好的跟我說,我才能幫你處理。」
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穩定自己的情緒好好處理問題。引導孩子說出來的時候,可以運用6W問句: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什麼時候?在哪裡?誰?因為什麼原因?做了什麼事?怎麼做的?同時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說說覺得自己委屈的地方或是生氣的情緒,幫助孩子認知到自己正處於怎麼樣的情緒之中,也適時疏導了負面的情緒。
五、教導孩子換位思考
大人在處理的過程中先要讓衝突雙方明白彼此的立場,然後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果有就為自己不對的行為道歉,先內省而後省人,養成從小自我內省的習慣。
六、和孩子一起想,提出解決的辦法
通常家長們往往在看到道歉和解後就將事情結案,但接下來的步驟才能幫助孩子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有解決衝突的能力,父母不妨帶著孩子想一想剛剛的衝突在哪個環節若是更改了動作或言語,結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七、平時身教嚴謹,勝過遇問題再解決
還有一點,父母要清楚預防勝於處理,在家中可以多多和孩子練習解決衝突所需的四大能力:
1.自我覺察能力:又叫情緒認知力,也就是認識到自己正處於生氣或難過的情緒中。
2.自我控制能力:又叫情緒管理能力,就是能冷靜下來、不由著心情去發作的能力。
3.換位理解力: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情緒和想法的能力。
4.解決問題能力:能找到讓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讓衝突落幕的能力。
當然,想有效提高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父母首先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孩子面對到的衝突中,親子衝突是絕對少不了的,在與孩子發生爭執時成功讓孩子從爸媽身上看到以上四個能力的體現,絕對是比紙上談兵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的方式,
產生衝突是人際交往行為的表現之一,它提供給孩子社交問題解決技巧的練習機會。
然而在與同伴的衝突中,家長常常不放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習慣於包辦解決衝突。
實際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已有了初步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自己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鍛鍊,也是非常必要的。
家長應相信孩子的能力,並提供交往協作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在感悟中成長,使他們逐漸地學會正確解決矛盾衝突,成為一個善於交際、情商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