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們按照上下車人數的變化,來進行數字積木的添加或移除。
比如說,當教師描述「有五個人在車上,然後有兩個人上車」這種情境時,學生就需要在五個數字積木的基礎上再添加兩個,然後數一數現在車上有多少個人,這就相當於在實際操作中學習了「5+2」這個加法算式。
然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又有三個人下車,那麼車上還剩下多少人呢?」這種問題,讓學生透過移除數字積木來找出答案,從而學習到「7-3」這個減法算式。
這種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加減法,還能讓他們理解加減法與實際生活中物品的增減是直接相關的,這對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連結具有重要作用。
「1-20加減法學習巴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親手擺放數字積木,這種實際操作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數學進位和退位的概念。
當學生透過擺放數字積木來模擬車上乘客的增加時,他們會親自經歷到當人數超過十人時,十位數的變化,這就是數學進位的概念。
反之,當模擬乘客減少到十以下時,他們會看到十位數的消失,這就體驗到了數學退位的概念。
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驗數字的變化,更能透過親自操作來了解數學進位和退位的原理,這種學習方式既直觀又富有趣味性,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情境營造是教育活動中一種常見且高效的策略,特別是對於幼兒階段的教學,其效用更為突出。
那麼,為什麼情境營造能夠更容易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
幼兒對於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往往難以理解和接受,他們更偏愛具體的、實際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而情境營造正是將學習內容置於一個生活化的背景下,例如透過模擬市場購物的過程來學習數學知識,透過扮演角色來學習語言知識。
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其次,情境營造能夠幫助幼兒建立知識的情境記憶。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們對於與特定情境相關的知識更容易記住,這是因為情境提供了一種記憶的線索,幫助我們將知識與情境連結起來。
例如,當我們在學習新的詞語時,如果我們能將詞語與某個特定的情境相連結,那麼我們就更容易記住這個詞語。
同樣,對於幼兒來說,如果他們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知識,那麼他們就更容易記住這些知識,這種學習效果的提升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再者,情境營造能夠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在情境中,幼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需要主動去尋找、處理信息,解決問題。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動機,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此外,情境營造還可以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例如他們在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後能夠獲得老師的稱讚,這種成就感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的來說,情境營造之所以能夠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主要是因為它能夠配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將學習內容生動化、實踐化,幫助幼兒建立情境記憶,促進主動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利用「1-20加減法學習巴士」教具,老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1到20的數字與組成。
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擺放數字積木來認識1到10的數字,然後再透過變換乘客數量的方式,讓學生認識10以上的數字。
當學生能熟練地操作1到10的數字後,老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組合兩個單位數字來形成兩位數,比如將「1」和「2」的數字積木擺放在一起,形成「12」,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10以上的數字是由兩個單位數字組成的。
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學會數字的順序和組成,更能透過實際操作來理解數字的含義,這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數字認識能力,並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Schank, R. C., & Berman, T. R. (2002). The pervasive role of stories in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M. Green, J. Strange & T. Brock (Eds.), Narrative impact: Social and cognitive foundations (pp. 287-313). Psychology Press.
Jonassen, D. H., & Rohrer-Murphy, L. (1999).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