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STEAM牆面教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激發小孩對幾何圖形與顏色的興趣
幼兒STEAM牆面教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產品詳細規格
- 型 號:ME14702
- 適合年齡:3Y+
- 材 質:塑膠
- 商品規格:31.5 x 21 x 30 cm
-
適合年齡:3Y+ 31.5 x 21 x 30cm
-
※無法使用超商取貨,請選擇其他物流。
幼兒園老師如何透過教具激發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興趣
幾何圖形對於幼兒的認知發展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根據Patsy Cooper等人在《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上的研究指出,幼兒透過操作與觀察各種形狀的教具,可以初步理解幾何圖形的特性,如形狀、大小、位置等,進而練習抽象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Cooper et al., 2015)。
因此,幼兒園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如「STEAM牆面較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這類的教具,是相當有助於引導學童探索與認識幾何概念的方式。
首先,老師可以引導學童用手摸握積木,並藉由觸覺去感受每個幾何塊的輪廓。
接著,再透過視覺的觀察,讓學童發現這些形狀之間的異同。
藉由視覺與觸覺的雙重刺激,可以深化學童對於幾何圖形的印象。
其次,學童可以在操作積木的過程中,嘗試將積木組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圖形。
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童對幾何形狀的興趣,也能加深他們對形狀特性的理解。
此外,老師也可以組織一些遊戲,如"找出所有的三角形"或"看誰能用最少的積木組出一個圓形"等,以此激發學童的學習動機與競爭心,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幼兒園老師如何引導幼兒了解形狀的組成與分解
了解形狀的組成與分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期刊上,Cheryl Missiuna等人的研究就指出,學習分解與組合形狀,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空間感知、視覺辨識、邏輯思維等能力(Missiuna et al., 2018)。
因此,幼兒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用各種教具來引導學童探索形狀的組成與分解。
針對「幼兒STEAM牆面較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這類教具,老師可以引導學童觀察每個幾何塊的形狀,並指出一些複雜形狀是由哪些基礎形狀所組成的。
例如,一個屋頂形狀的積木,實際上是由兩個三角形組成。
透過這種方式,學童可以學習到形狀的分解概念。
接著,老師可以提供一些基礎形狀的積木給學童,讓他們自己嘗試去組合出新的形狀。
在這個過程中,學童不僅能學習到形狀的組合概念,也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邏輯思維。
積木如何影響幼兒學習色彩
色彩學習對於幼兒來說同樣重要,因為它涉及到視覺識別、情感表達、創意思維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根據Claire Golomb的研究,幼兒在3至5歲間,對於色彩的認知能力會快速提升,並開始能夠使用顏色來進行分類、描述與創作(Golomb, 2002)。
「STEAM牆面較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就是一種能夠有效輔助色彩學習的教具。
首先,這套教具有8種不同的顏色,可以讓幼兒有足夠的顏色選擇,以便學習和辨識各種顏色。
其次,幼兒在組裝積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顏色,這將激發他們的創意思維,並學會如何使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最後,老師也可以組織一些色彩相關的遊戲,如"找出所有的紅色積木"或"看誰能用最多顏色的積木組出一個圖形"等,以此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並鼓勵學生去主動探索並學習新的顏色。
幼兒園老師如何利用這套教具引導幼兒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現今社會極為重視的能力,尤其對於幼兒來說,它對於認知發展、人際交往、解決問題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Russ, 2014)。
因此,幼兒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童的創造力。
針對「幼兒STEAM牆面較具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這套教具,老師可以組織一些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童自由地使用積木來創作各種圖形。
在這個過程中,學童可以自由發揮,將他們的想法透過積木實體化,進而提升創造力。
另外,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挑戰性的任務,如"用最少的積木造出一個房子"或"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組合出一個動物"等。
這樣的任務不僅能提升學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刺激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發揮出更多的創新思維。
最後,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童分享他們的作品,並透過互相評論來學習如何欣賞和尊重他人的創作,進而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8色混裝幾何塊256件套組產品內容頁參考文獻
-
Cooper, P. M., Majoribanks, K., & Underwood, B. (2015). The role of play in promoting children’s positive approaches to learn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Missiuna, C., Pollock, N., Levac, D., Campbell, W., Whalen, S. D., Bennett, S., Hecimovich, C., Gaines, R., Cairney, J., & Russell, D. (2018). Partnering for change: An innovative school-based occupational therapy service delivery model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
Golomb, C. (2002). Child art in context: A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Russ, S. W. (2014). Pretend play in childhood: Foundation of adult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